2007年9月22日星期六

华校生

过去一个星期,“华教”的这两个字让我深思了好久。



 



某一个早上,我那尊贵的老板又说教,他说道:“年轻人总是期望干下一番大事业,尤其是华校生。” 他又开始说自己的故事了,他说自己是过来人,因为我俩同出华校的门槛,思维和想法都是差别不大。



 



某一个晚上,我与同事出席柔佛僻乡小镇举办的中秋园游会活动。当晚的出席者包括了久仰大名的华教斗士 拿督沈慕羽先生。这位96岁高龄的斗士,是马来西亚华社敬重的华教伟人。见到他,我趋前向他握手问好,称呼一声“沈老师”!我主动要求与沈老师拍张照片,他以微弱声音回答我说:“好啊好啊



 



某一个下午,我在选区等候同事的当儿,阅读了老翁的《诗情杰语》,就刚好翻到了《假洋子》的这一篇文章。他说道自己不因为受母语教育而感到羞耻,更为自己可以掌控三语而沾沾自喜。



 



一连串发生的巧合,好像冥冥中要让我去想想这一个一直被我忽略的名词-“华教”。



 



回过神想想,我的确是实实在在的华校生,一个真正接受华教培育的学生。我打从小学,便在可以容纳3000余名学生的北海光华小学开始我的启蒙教育。身边绝大部分的朋友都是在小学时期受母语教育,但中学就因为地理问题,而转入马来学校念书,或称之为国民中学。



 

Chunglingtemplats_03



我的家乡不是没有这类型的国民中学,只不过父母要我考好小学检定考试(UPSR),进而被安排进入北海钟灵念书。槟城一带的家长都希望孩子们可以在中学继续接受母语教育,这是直到现在还依然保持的一个现象。因此,槟城会出现很多诸如槟城钟灵国中,日新国中,菩提中学,槟华女中,中华中学,北海钟灵,协和女中,圣心中学等等的华校。如此类型的中学,校歌或任何象征性事务的媒介语都是以母语来拟写;学生交谈的语言都是以华语为主,国语或称之马来语的使用只限于课业上。



 



我本身出自北海钟灵,这对我来说是一份自豪,也多了一份归属感。何谓归属感?我乃华裔子弟,出身华校,受华语教育,乃是实实在在的华教培育出来的学生。过去,我从来没有察觉自己与华教有着如此微妙的关系。如今,我了解,我比任何人更应该有这责任去贡献华教,支持华校。北海光华小学和北海钟灵,母校总共给了我13年的华校生涯。我校是接受华社一份钱,一份力资助的华校,而我是其中的受益者。



 



华校的传统办校理念,华校的那份归属感,华校的那份情意浓,我深深体会了……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

领养宠物